繁体: 仁義之兵
兵:军队。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。同“仁义之师”。 复制
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一回:“丞相兴仁义之兵,吊民伐罪,官渡一战,破袁绍百万之众。”
仁 [ rén ]
①一种道德范畴,指人与人相互友爱、互助、同情等。例如~义(①仁爱与正义;②通情达理,性格温顺,能为别人着想)。~爱。~政。~人志士(仁爱有节操的人)。~义礼智(儒家的伦理思想)。~至义尽。一视同~(同样看待,不分厚薄)。
②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。例如核桃~儿。
③姓。
义 [ yì ]
①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。例如正~。~不容辞。~无反顾。仗~直言。
②合乎正义或公益的。例如~举。~务。~愤。~演。见~勇为。
③情谊。例如~气。恩~。~重如山。
④意思,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。例如意~。含~。释~。微言大~。
⑤指认为亲属的。例如~父。
⑥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例如~齿。~肢。
⑦姓。
之 [ zhī ]
①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。例如赤子~心。
②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。例如缓兵~计。不速~客。莫逆~交。
③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④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。例如置~度外。等闲视~。
⑤代词,这,那:“~二虫,又何知”。
⑥虚用,无所指。例如久而久~。
⑦往,到:“吾欲~南海”。
兵 [ bīng ]
①武器。例如~器。~刃。~不血刃(兵器上面没有沾血,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)。
②战士,军队。例如~士。~卒。~丁。~戎相见(指武装冲突)。
③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。例如~法。~家。~机。~衅(战争的争端)。~书。~谏(进谏时以武力要挟,迫使必从)。~荒马乱。~贵神速。
仁义之兵,常用汉语成语,读音是([!--pinyin--] 朗读)。ABCD式组合,结构,仁义之兵意思是:兵:军队。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。同“仁义之师”。